请注册或登录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微信登录
图书分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读者试读>>
极简人类史

书号(ISBN):9787508659183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定价:
页数:0 开本: 中图法分类:
图书分类: 荐购人: 荐购时间:
  
  内容摘要
《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是一部视野宏大、脉络清晰的人类简史。它讲述现代智人近10万年的发展轨迹,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在138亿年宇宙演化的壮阔背景下,俯瞰人类历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构建一幅关于人类历史的大图景。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变、生命进化,讲到早期社会的诞生、农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与文明危机。全书共4个篇章,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阶段的发展框架: 第1章,“前传:开端之前”,讲述在宇宙演化进程中,人类是如何诞生的,以及现代智人是如何出现的; 第2章,“开端:采集狩猎时代”,讲述现代智人如何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建立人类社会;第3章,“加速:农耕时代”,讲述农业文明的扩散,以及分散在各地的社群如何建立起相似的生活方式; 第4章,“我们的世界:近现代”,讲述更高级的工业文明的诞生,及其如何一次次将我们推到文明危机的边缘。 通过这4个章节,《极简人类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历史大图景,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类历史从哪里来,以及人类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这本书用一个大比例尺看待人类历史,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接一个了无生趣的事实”,而是富有逻辑、互动连接的人类共同的故事。
  读者试读
1 前传:开端之前
在人类历史以外,还存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即地球史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本章“ 前传”正是希望在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讲述人类过去的历史—这也正是“ 大历史”研究的范畴。正如我们需要用世界历史,来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区域的历史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个更大的背景,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历史在地球史乃至宇宙史中的位置。如果我们要进行超越人类自身历史的思考,我们就需要“ 大历史”。
20 世纪中叶以前,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没有历史,它始终存在着。但我们有理由对此假设持怀疑态度。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Edwin Hubble )找出证据,发现大多数遥远的星系一直在离我们远去。这些证据表明宇宙可能一直在膨胀。如果宇宙在膨胀,则证明它过去一定小得多,而且在遥远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它可能被压缩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空间内—甚至比一个原子还要小。
20 世纪中叶,大部分天文学家积累了足够的证据,证实上述猜测正是以前发生过的事实。我们发现,人类并非唯一拥有历史的创造物。地球有自己的历史,整个宇宙也有自己的历史。自20 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开始能够讲述这段历史,并将人类历史视为一部更宏大、更科学的“ 创世史”的一部分。本章人类史“ 前传”希望以21 世纪的知识视野,向大家提供这部大历史的概览。( 几乎人类的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宇宙起源的故事,这些创世故事—对那些相信它的人来说并非“ 神话”—试图为所有生命赋予意义,这些意义通常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文化来源。)宇宙出现在大约138 亿年前,源于宇宙学家所说的“ 大爆炸”。这是所有历史日期的开端,我们对大爆炸之前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在此之前是否存在时间、空间甚至虚无,我们缺少任何与此有关的信息或是理论;这也正是创世故事开始的时候。但是其实,从宇宙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便能够讲述一个符合现代科学基本理念的创世故事—这个故事建立在大量且仍在不断增加的证据之上。
当宇宙刚刚出现时,它极其微小,很可能比一个原子都小。然而,在其内部蕴含着组成宇宙所需的所有物质和能量。此时的宇宙温度极高,( 几乎无法用数字衡量!)以至于物质、能量、粒子、空间和时间全都混杂在一起。随后,在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宇宙发生急剧膨胀,其速度可能比光速还要快。在暴胀过程中,宇宙逐渐冷却。正如蒸汽最终会凝结成水一样,宇宙在冷却过程中,也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 阶段变化”。从宇宙诞生的第一秒开始,各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就出现了,包括引力( 一种将万物拉拢聚合的力量)与电磁力( 一种促使异性电荷相吸,同性电荷相斥的力量)。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此时也出现了。然而诞生初始的宇宙变化剧烈,大部分粒子一出现就消失,转化成宇宙中的纯能量。
下一秒,宇宙暴胀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的宇宙已经出现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各种物质,包括质子和电子( 组成原子的基本成分)以及至少四种基本形式的能量。这时的宇宙仍比太阳中心还要炽热,充斥着“ 等离子体”,这是一种由能量和带电粒子组成的杂乱的混合。大约38 万年后,宇宙开始经历另一个“ 阶段变化”。此时的宇宙温度继续下降,使得带正电的质子能够捕获带负电的电子,形成最早的原子。原子呈电中性,于是突然之间,物质不再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在今天所谓的宇宙背景辐射中,我们仍可以探测到宇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释放的能量。宇宙背景辐射可以对老式电视机产生静电干扰,它的存在是上述故事真实可靠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存在形式都极其简单。大多数物质都由自由移动的氢原子和氦原子组成。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而氦原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电子组成。历经千百万年,早期宇宙就是由这种氢原子和氦原子构成的大片星云组成的。那时的宇宙没有星体,唯一将其点亮的是穿行其中的巨大能量。

思想实验
人类试图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不一定能达成共识。参考一下作家马克 吐温的看法,他写道,人类总是把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或者至少是整个历史的中心。1903 年,在题为“ 世界是为人类而造的吗?”(“ Was theWorld Made f or Man ?”)的文章中,马克 吐温写道,“ 如果埃菲尔铁塔代表宇宙的历史,那么它顶端的球形构造上,那层薄薄的油漆就代表着我们人类的历史,没有人会认为那层薄薄的油漆是建造埃菲尔铁塔的目的。但我想有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回应马克吐温的这篇文章。我们人类是否应当一直把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点重要吗?


电话:010-80522028 传真:010-80522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文化大道一期南花园村168号2号展厅25号
版权所有:北京思得乐图书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335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319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