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叙?论
发表背景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1902 年到1906 年期间以单篇政论的形式发表在其创刊的《新民丛报》上的专栏文章,取笔名“中国之新民”,故文中多自称“新民子”。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顽固派的反对和镇压,清廷大肆搜捕变法维新人士及其家人,在这种严峻的国内政治高压下,“康梁”二人逃亡日本。虽然身遭迫害,无奈飘零异国他乡,但梁启超等人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未熄灭过。维新变法的失败已经用血的教训表明要在中国通过实行资产阶级改良来推进社会变革的道路行不通。走出国门后的梁启超,对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歆羡,同时以日本为窗口,他大量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与其师康有为不同,他对于西方哲学思潮的接受很快。他于1902年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六年共刊行出版九十六期。其带来的影响于国内国外华人中,无异于一场思想界的飓风。
社会反响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份写信给康有为提及自己创刊的《新民丛刊》影响,毫不掩饰欣喜自豪:“销场之旺,真不可思议”,当时每册印行五千份,这是很惊人的数目,而且“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是年冬天,黄遵宪致书梁启超说:“此半年中,中国四五十家之报,无一非助公之舌战,拾公之牙慧者乃至……大吏之奏折, 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在这里,《新民丛报》的影响也可以看做是《新民说》的影响,毕竟这个专栏才是该刊的灵魂,在创刊的初期尤其是这样。
鲁迅于1902年4 月抵日本求学,他是梁启超《新民说》最忠诚热心的读者,从那时候起,继承梁氏“新民”中“改造国民性”成为鲁迅日后重要的思考内容。十几年后,在湖南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文化团体,名字叫“新民学会”。而且从那以后,约半个世纪,“新民”常被用作人名、地名、商标。“新民”一词并非由梁氏首创, 但其影响之大, 则是从《新民说》开始的。
原文赏析
自世界初有人类以迄今日,国于环球上者何啻千万?问其岿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图占一颜色者几何乎?曰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国中,其能屹然强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将来可以战胜天演者几何乎?曰四、五而已矣。夫同是日月,同是山川,同是方趾,同是圆颅,而若者以兴,若者以亡,若者以弱,若者以强,则何以故?或曰:是在地利。然今之亚美利加,犹古阿美利加,而盎格鲁撒逊(英国人种之名也)民族何以享其荣?古之罗马,犹今之罗马,而拉丁民族何以坠其誉?或曰:是在英雄。然非无亚历山大,而何以马其顿今已成灰尘?非无成吉思汗,而何以蒙古几不保残喘?呜呼噫嘻!吾知其由: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1]]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2]],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今日看点
从3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并没有专门研究《新民说》的论文和著作,只是零星地在一些关于启蒙思想史的文献中有对其的论述。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对梁启超研究的深入,抛开政治阶级的因素,人们能够对其越来越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随之而来的是对《新民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此后一段时间,关于梁启超《新民说》的论文及研究专著陆续问世,其中不乏见解独特,颇有借鉴意义的。从学术层面上来看,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进程中,是一面十分醒目的大旗。
梁启超以洋洋十二万言的《新民说》,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新民学说。他从探讨中国贫弱的根源谈起,认为中国在近代所以成为“病夫”屡受外侮,根本原因还是因国民素质低劣造成。由此,他认为提高和改造国民素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他撰写《新民说》的根本目的,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塑造新国民。他从世界各民族竞争的大趋势来探讨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意义,把培养“新民”作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并发出了“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的呐喊。就算时至今日,中华民族若想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强者之林,仍不得不说,梁氏的理论可为我们提供新思路、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做新时代的新民。
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发表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 为了救中国,几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学习西方、制驭西方的愿望。此后有人强调“技”, 就是“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以制器为先”, 乃至“中体西用”论。也有人从另外角度考虑问题:(西方)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才是“本”、“源”、“体”,主张学这个,以便赶上和超过西方。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之时,梁启超意识到,仅靠军事装备、机械技术的近代化并不能使中国振兴。他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没能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地位,是因为洋务派虽讲“变法”但却不知“变法之本原”,没有抓住近代化的根本。相反“练兵如不练”,“通商如不通”,“开矿如不开”,“兴学如不兴”,成效甚微。他断言,中国如仍按洋务派的主张去做,即使再过50年,顶多“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3]]那到底怎样才能使中国振兴、实现近代化呢?梁启超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由此他总结为:中国“能兴民权,断无可亡之理”,今日“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这就是说,兴民权亦即政治民主化乃是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关键一环。离开政治民主化,中国就无从近代化。他坚信,一旦中国能兴民权,“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4]],一定能赶上西方先进国家。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改造国民性课题,其理论基础是严复所介绍的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他在流亡日本期间,受到以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尤其是近代国家观的启发,认识到“国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后的必然结果。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是立国之本,是抵御外辱的有效手段,而全体国民资格的具备是民族主义实现的前提。“新民”的实质就是塑造一种崭新的人格,从而实现社会近代化、现代化,令国家强盛、民族自强;《新民说》的主干和精髓在于提倡“道德革命”的“新民德”;“新民”的途径是舆论宣传和社会教育。
社会反响
为了深入探寻《新民说》的思想内涵,不少学者还将它与其他启蒙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一些学者对严复、梁启超的启蒙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均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的“三民”思想和“新民”理论,都意识到人的近代化的历史课题,并进行了大量的启蒙宣传工作,同时,对二人在启蒙理论、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影响方面也作了比较。其中,有观点认为,严复长期坚持启蒙不变,而梁启超则“多变”,认为梁启超西学知识难与严复比肩,由于文体的关系,梁启超启蒙宣传的效应更大,但不及严复启蒙宣传的深入、久远。也有学者将梁启超与陈独秀的启蒙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二者走上启蒙道路的个人经历大致相同,都是在政治变革或革命失意后走上启蒙道路的,二者有相同启蒙动因,在启蒙思想的逻辑构成上都偏重于从国民与国体、立人与立国的关系上做文章,都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梁启超从民族救亡的角度强调“公”德,张扬“利群”,陈独秀则立足于民主启蒙的重心而力倡个人的“独立自主”。
梁启超的《新民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后人的论述尽管出发点、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始终不曾摆脱梁启超的影响,尤其是“公德”、“合群”、“国家思想”的论述,几乎成为20 世纪国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新民说》的伦理思想比较系统化、理论化,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马永山、杨奋泽认为,梁启超提出了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改造、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显示出其开拓、创新的意义。
原文赏析
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其立论之根柢有二:一曰关于内治者,一曰关于外交者。
所谓关于内治者何也?天下之论政术者多矣,动曰:某甲误国,某乙殃民,某之事件政府之失机,某之制度官吏之溺职……,若是者,吾固不敢谓为非然也。虽然,政府何自成?官吏何自出?斯岂非来自民间者耶?某甲、某乙者,非国民之一体耶?久矣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5]],聚群聋不能成一师旷[[6]],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7]]。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又奚尤?西哲常言:政府之与人民,犹寒暑表[8]之与空气也。室中之气候与针里之水银,其度必相均,而丝毫不容假借。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者也。
今草野忧国之士,往往独居深念,叹息想望,曰:安得贤君相,庶拯我乎?吾未知其所谓贤君相者,必如何而始为及格?虽然,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夫拿破仑旷世之名将也,苟授以旗、绿[[9]]之惰兵,则不能敌黑蛮。哥伦布航海之大家也,苟乘以朽木之胶船,则不能渡溪沚。彼君相者,非能独治也,势不得不任疆[[10]]臣,疆臣不得不任监司,监司不得不任府县,府县不得不任吏胥。此诸级中人,但使其贤者半,不肖者半,犹不足以致治,而况乎其百不得一也?今为此论者,固知泰西政治之美,而欲吾国之效之矣,但推其意,得毋以若彼之政治,皆由其君相独力所制造耶?试与一游英美德法之都,观其人民之自治何如?其人民与政府之关系何如?观之一省,其治法俨然一国也;观之一市、一村落,其治法俨然一国也;观之一党会、一公司、一学校,其治法俨然一国也,乃至观之一人,其自治之法,亦俨然治一国也。譬诸盐咸性,积盐如陵,其咸愈浓,然剖分此如陵之盐为若干石,石为若干斗,斗为若干升,升为若干颗,颗为若干阿屯[[11]],无一不咸,然后大咸乃成。抟沙授粉而欲以求咸,虽隆之高于泰岱,犹无当也。故英美各国之民,常不待贤君相而足以致治。其元首,则尧舜之垂裳可也,成王之委裘亦可也;其官吏,则曹参之醇酒可也,成瑨之坐啸亦可也。何也?以其有民也。故君相常倚赖国民,国民不倚赖君相。小国且然,况吾中国幅员之广,尤非一二人之长鞭所能及者耶。
则试以一家譬一国。苟一家之中,子妇弟兄,各有本业,各有技能,忠信笃敬,勤劳进取,家未有不勃然兴者。不然者,各委弃其责任,而一望诸家长,家长而不贤,固合室为饿殍。即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即能荫庇矣,而为人子弟,累其父兄,使终岁勤动,日夕忧劳,微特于心不安,其毋乃终为家之累耶?今之动辄责政府望贤君者,抑何不恕!抑何不智!英人有常言曰:That’s your mistake.Icouldn’t help you。译意言:君误矣,吾不能助君也。此虽制己主义之鄙言,而实鞭策人自治自助之警句也。故吾虽日望有贤君相,吾尤恐即有贤君相亦爱我而莫能助也。何也?责望于贤君相者深,则自责望者必浅。而此责人不责己、望人不望己之恶习,即中国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我责人,人亦责我;我望人,人亦望我,是四万万人遂互消于相责、相望之中,而国将谁与立也?新民云者,非新者一人,而新之者又一人也,则在吾民之各自新而已。孟子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自新之谓也,新民之谓也。
所谓关于外交者何也?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Nationlism)所磅礴冲激而成。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此主义发达既极,驯至十九世纪之末(近二三十年)乃更进而为民族帝国主义(National Imperialism)。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于内而不得不滥于外,于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于他地,以为我尾闾。其下手也,或以兵力,或以商务,或以工业,或以教会,而一用政策以指挥调获之是也。近者如俄国之经略西伯利亚、土耳其,德国之经略小亚细亚、阿非利加,英国之用兵于波亚,美国之县夏威[[12]]、掠古巴、攘菲律宾,皆此新主义之潮流,迫之不得不然也。而今于东方大陆,有最大之国,最腴之壤,最腐败之政府,最散弱之国民,彼族一旦窥破内情,于是移其所谓民族帝国主义者,如群蚁之附羶,如万矢之向的。虽然而集注于此一隅,彼俄人之于满洲,德人之于山东,英人之于扬子江流域,法人之于两广,日人之于福建,亦皆此新主义之潮流,迫之不得不然也。
夫所谓民族帝国主义者,与古代之帝国主义迥异。昔者有若亚历山大,有若查理曼,有若成吉思汗,有若拿破仑,皆尝抱雄图、务远略,欲蹂躏大地,吞并弱国。虽然,彼则由于一人之雄心,此则由于民族之涨力;彼则为权威之所役,此则为时势之所驱。故彼之侵略,不过一时,所谓暴风疾雨,不崇朝而息矣;此之进取,则在久远,日扩而日大,日入而日深。吾中国不幸而适当此盤涡之中心点,其将何以待之?曰:彼为一二人之功名心而来者,吾可以恃一二之英雄以相敌;彼以民族不得已之势而来者,非合吾民族全体之能力,必无从抵制也。彼以一时之气焰骤进者,吾可以鼓一时之血勇以相防;彼以久远之政策渐进者,非立百年宏毅之远酋[[13]],必无从幸存也。不见乎瓶水乎?水仅半器,他水即从而入之;若内力能自充塞本器,而无一隙之可乘,他水未有能入者也。故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而欲实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末由。
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虽然,使外而果能为患,则必非一忧之所能了也。夫以民族帝国主义之顽强突进如彼其剧,而吾犹商榷于外之果能为患与否,何其愚也!吾以为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夫各国固同用此主义也,而俄何以不施诸英?英何以不施诸德?德何以不施诸美?欧美诸国何以不施诸日本?亦曰:有隙与无隙之分而已。人之患瘵者,风寒暑湿燥火,无一不足以侵之,若血气强盛肤革充盈者,冒风雪,犯暴旱,冲瘴疠,凌波涛,何有焉?不自摄生而怨风雪、暴旱、波涛、瘴疠之无情,直彼不任受,而我亦岂以善怨而获免耶?然则为中国今日计,必非恃一时之贤君相而可以弭乱,亦非望草野一二英雄崛起而可以图成,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14]],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而患之?此其功虽非旦夕可就乎?然孟子有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今日舍此一事,别无善图。宁复可蹉跎、蹉跎,更阅数年,将有欲求如今日而不可复得者。呜呼!我国民可不悚耶?可不勖耶?
今日看点
《新民说》虽然存在缺点,但其主要的还是进步意义。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也是一部系统地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新民说》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针砭入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还是存在严重的缺陷的。如将思想启蒙与革命对立起来,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本质和规律,而梁氏的“社会有机体论”却忽视或否认这一规律,这本身是不科学的。故而终其全篇,梁启超自己也难以得出一套成体系的并始终坚持的救亡图存“良方”也就不难理解了。
[1]血轮:血液循环系统。
[2]瘵:病态。
[3]《戊戍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册。
[4]《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
[5]离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目明者,擅长远望。
[6]师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耳聪者,擅长音乐。
[7]乌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勇士,力大过人。
[8]寒暑表:即温度计。
[9]旗、绿:清朝军队八旗和绿营的简称。
[10]疆:同“强”。
[11]阿屯:即原子。
[12]县夏威:指美国在夏威夷群岛设立州建制。
[13]远酋:远大的谋略。
[14]相埒:相互颉颃,势均力敌。